香港城市大学(城大)领衔的一项新研究于2025年7月发表在《人与环境》期刊上,探讨了香港居民对其特殊“邻居”的看法。研究结果表明,公众观点如同这座城市本身般多元。
该论文题为《公众对半城区野生有蹄类动物的态度与价值观》。
"有人将水牛视为连接这片土地乡村历史的活纽带,也有人担忧安全问题、环境影响或交通干扰,"首席研究员、城大赛马会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JCC)动物行为与福利专家艾伦·麦克埃利戈特表示。
因此,尽管香港以繁华金融中心闻名,但在半城区游荡的野生水牛似乎出人意料。"然而它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便捷纽带,并为理解此类景观中人与动物的互动创造了契机,"JCC家畜动物健康专家凯特·弗莱补充道。
该团队的研究结论基于657份问卷反馈——其中550份在线提交,107份通过面对面访谈获取(含56位参与者额外附注的评论)——这些问卷于2023年末至2024年初进行公众调查时收集。
城大主导研究的核心发现是:公众对水牛的态度可分为四大类:对其存在的欣赏与有条件接纳;对社区影响的担忧及优化管理的呼声;视其具有保育与教育价值;以及日常接触形成的个体认知。在各类态度中,对水牛的中性反馈最为普遍,其次为积极反馈,负面反馈占比最低。
在水牛容忍度与欣赏度相关问题上,61%反馈呈中性,25%高度积极,14%高度负面,且受年龄、性别、族裔和出生地因素影响。在水牛社会效益与倡导相关问题上,66%反馈呈中性,19%高度积极,15%高度负面,其中年龄与族裔因素影响显著。
保育与教育相关问题呈现相似模式:46%反馈中性,41%高度积极,13%高度负面,性别、族裔和出生地因素产生作用。在日常生活影响最终板块中,49%反馈中性,27%高度积极,23%高度负面,年龄与族裔因素影响显著。
"人口统计因素也与观点相关联,差异取决于年龄、性别、族裔、出生地及受访者是否居住在大屿山,"另一位研究员、香港大学应用行为生态学与保育专家汉娜·穆比解释。"访谈中情感反馈普遍,多数表达对水牛的喜爱或中立态度,少数人提及对安全风险的担忧。"
团队还发现,参与调查的香港三区居民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他们是否居住在有野生水牛活动的大屿山南部。
"我们发现农村地区的野生动物接触经验通常带来更积极的认知,"麦克埃利戈特指出。
核心结论在于:我们认识到居民对接纳水牛存在多元观点。考量这些观点有助于确保人类与水牛在景观中和谐共生。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Danhe Yang, Debottam Bhattacharjee, Kate J. Flay, Yifu Wang, Hannah S. Mumby, Alan G. McElligott.Public attitudes and values regarding a semi‐urban feral ungulate.People and Nature, 2025; DOI:10.1002/pan3.70082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