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发表在《深海研究第一部分:海洋学研究论文》上的一项研究中,瓦赫宁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卑尔根大学的研究表明,深海采矿颗粒的释放会对深海动物产生严重的有害影响
通过将常见的深海海绵Geodia barreti及其相关的脆性恒星物种暴露在由破碎的海底块状硫化物(SMS)沉积物制成的悬浮颗粒的现场相关浓度下,模拟了采矿羽流的影响。SMS矿床是海底的大型三维地质构造,是深海采矿的主要目标,因为它们含有大量有价值的金属
研究显示,暴露于悬浮SMS颗粒后,海绵的组织坏死增加了10倍,令人担忧。实验中的所有脆性恒星在暴露后的十天内都会死亡,可能是因为暴露在有毒金属中。在暴露于SMS的海绵中,铁和铜的浓度高出十倍,这表明悬浮的采矿颗粒在这些滤食性动物的组织中积累
根据研究负责人和海洋生物学家Erik Wurz的说法,这项研究结果是第一个警钟。他说:“他们强调迫切需要全面评估深海采矿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对Geodia barreti和相关物种观察到的不利影响表明,海底-中上层耦合过程可能会中断,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制定保护这种深海动物群的指南。”
Wurz表示,这项研究很重要,因为它表明了与深海采矿活动相关的潜在生态风险。最近的研究表明,北大西洋的大部分深海海底都是多产的、以海绵为主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贫瘠沙漠。通过显示采矿颗粒对这些海绵地面的影响,该研究强调了可持续管理实践的必要性,以减轻采矿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Provided by Wageningen University
2024-09-15
2024-09-15
2024-09-15
2024-09-15
202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