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发表于《保护生物学》期刊的研究分析了2010至2021年的线上缉获记录,发现62个国家存在走私案件,其中广泛应用于传统医学的干海马最常在机场旅客行李或海运货物中被截获。
第一作者、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海马计划研究员兼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海马及其近亲全球专家组贸易协调人莎拉·福斯特博士表示:「我们分析的近300起缉获案件仅基于线上记录和自愿披露信息(包括政府通告和新闻报道),这意味着所见仅是冰山一角。」
海马常与象牙、穿山甲鳞片等其他非法贸易产品同时被查获,这表明海洋生物正像陆地野生动物一样通过全球网络被走私。
研究团队还发现了新兴的干海马贸易路线,除中国和香港等主要目的地外,欧洲与拉丁美洲也成为新路径。海马计划本科研究生物学家、合著者西德·阿西奥内指出:「贸易路线呈现多元化趋势,相应的执法力度也必须加强。」
海马合法贸易
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涵盖加拿大及欧盟等184个国家)规定,持有证明贸易不会危害野生种群的许可即可进行国际海马贸易。但因难以证实贸易可持续性等障碍,合法许可获取困难,导致贸易转入地下。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缉获数据极为匮乏(尤其涉及海洋生物),且执法工作往往聚焦大象、老虎等更具魅力的物种。
「各国必须强化威慑手段——精密侦查、坚决执法和严厉惩处——以取缔非法海马贸易,」资深作者、环保组织OceansAsia研究主任蒂尔·菲尔普斯·邦达罗夫博士强调。「与此同时,我们需持续运用创新研究与调查方法揭露隐秘网络,走在走私者前面。」
强化执法行动
研究发现多数海马缉获发生在中转国或目的国,突显这些节点加强执法的潜在效力。
机场是最常见的查获地点,旅客行李涉及案件数量最多。但按体积计的最大宗截获来自海运货物,表明各国亟需严密监控海上非法野生动物运输。
海关等执法机构主导绝大部分通报案件,但仅7%案件记载了法律惩处信息,导致缉获后的定罪率成谜。
34份记录提供了被缴海马的估值。研究者据此估算单只海马平均价值约7加元,十年间涉案总额达2900万加元。
福斯特博士指出,海马兼具传统医药价值和渔民收入来源属性,遏制非法贸易需胡萝卜加大棒并举:「必须使可持续的合法贸易具备足够吸引力以促进守法,同时确保设置充分威慑制止非法活动。」
她补充道,海马作为海洋生物多样性象征,其保护惠及所有相关方:「我们曾调研香港传统药材商,询问'希望海马存续多久'时,对方回答'永远,它们至关重要!'我们深表认同。」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Original written by Alex Walls.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Sarah J. Foster, Syd J. Ascione, Francesca Santaniello, Teale N. Phelps Bondaroff.Using online reports of seahorse seizures to track their illegal trade.Conservation Biology, 2025; DOI:10.1111/cobi.70047
2025-06-23
2025-06-23
2025-06-23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