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体长达12米,桑德拉特拉斯克龙(Traskasaura sandrae)——这是它今日在这项新研究中获得的正式学名——拥有粗壮、锋利且坚固的牙齿,非常适合碾压猎物。
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系统古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强调,特拉斯克龙具有原始特征和衍生特征的奇特混合,不同于任何其他薄板龙。
其独特的一系列适应性特征使这种蛇颈龙能够从上方捕猎。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凶猛的海洋爬行动物可能是最早采用这种捕食方式的蛇颈龙类群之一。
然而,这些8500万年前的化石对科学界来说并非新发现,远非如此。
第一件(现已知为)特拉斯克龙化石于1988年在温哥华岛蓬特莱奇河沿岸的晚白垩世岩石中发现。此后,又陆续发现了更多化石:一块孤立的右肱骨,以及一具保存完好、包含胸腔、肢带和四肢的幼年个体骨架。总而言之,新论文详细描述的藏品共包含三个个体,均来自温哥华岛的哈斯拉姆组地层。
这些化石最早于2002年被描述,最近声名鹊起,被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采纳并宣布为该省的官方化石标志(“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化石”)。它们目前公开展出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科特尼市的科特尼地区博物馆和古生物中心。
被指定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化石源于古生物学爱好者长达五年的倡导努力以及2018年的一场全省公众投票,该薄板龙在投票中获得了48%的支持率。
“几十年来,人们就知道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存在蛇颈龙化石,”来自美国西弗吉尼亚州马歇尔大学的主要作者F·罗宾·奥基夫教授解释道。
“然而,留下这些化石的动物身份一直是个谜,即使它在2023年被宣布为BC省的省化石。我们今日发表的新研究最终解开了这个谜团。
“学界对这个分类群存在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它具有非常奇特的原始特征和衍生特征的混合。特别是它的肩部,与我见过的任何其他蛇颈龙都不同,而我见过不少。”
奥基夫教授是恐龙时代海洋爬行动物研究方面的专家,他补充道:“随着桑德拉特拉斯克龙(Traskasaura sandrae)的命名,太平洋西北地区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恰如其分的是,这个如今以其丰富海洋生物闻名的地区,在恐龙时代也曾栖息着奇异而美妙的海洋爬行动物。”
“化石记录充满了惊喜。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总是令人欣慰。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化石并意识到它们代表一个新分类群时,我以为它可能与南极洲的其他蛇颈龙有关。我的智利同事罗德里戈·奥特罗则持不同看法,他是对的;特拉斯克龙是一种奇特、趋同进化、令人着迷的巨兽。”
在2002年最初描述这些化石时,专家们不愿意仅基于发现的薄板龙成年骨架就建立新属。
在这个特定的骨架上,相对较少的特征具有“明确性”。
然而,一具新发现的“保存极佳”的部分骨架,使得这个由加拿大、智利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能够更深入地揭示蓬特莱奇河薄板龙的形态特征——并最终将其鉴定为一个新属和新种。
他们将此属命名为特拉斯克龙(Traskasaura),以纪念1988年在蓬特莱奇河岸边发现原始正模标本的、来自BC省科特尼市的迈克尔·特拉斯克和希瑟·特拉斯克夫妇,属名后缀“saura”源自希腊语“sauros”(蜥蜴)。
种名sandrae(桑德拉)是为了纪念桑德拉·李·奥基夫(娘家姓马基)——如同伊丽莎白·尼科尔斯(2002年鉴定这些化石的团队成员之一)——她是一位“抗击乳腺癌的英勇战士”。“谨此纪念,”作者团队写道。
特拉斯克龙显然拥有非常长的颈部——至少36块保存完好的颈椎表明其颈部至少有50块骨头,可能更多。
尽管对特拉斯克龙的行为所知不多,但其骨骼“一长串引人入胜的独有衍征”表明它具有强大的向下游弋能力。奥基夫教授认为,其不同寻常特征的组合与其捕猎方式有关——它会利用这种向下游弋的能力从上方俯冲捕食猎物。
这些猎物很可能是该地区已知数量众多的菊石。奥基夫教授解释道:“菊石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特拉斯克龙坚固的牙齿可能非常适合压碎菊石外壳。”
研究团队总结其发现时表示,他们认为这三个个体可能不属于同一分类群的假说“值得探讨”。然而,所有三个个体都显示出新分类群的鉴别特征,因此很可能代表同一物种。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Taylor & Francis Group.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F. Robin O’Keefe, Elliott Armour Smith, Robert O. Clark, Rodrigo A. Otero, Anna Perella, Patrick Trask.A name for the Provincial Fossil of British Columbia: a strange new elasmosaur taxon from the Santonian of Vancouver Island.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25; 23 (1) DOI:10.1080/14772019.2025.2489938
2025-06-23
2025-06-23
2025-06-23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