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醒状态下,我们的思维会在不同内容之间转换。然而,存在一些似乎缺乏可报告内容的时刻,称为思维空白(mind blanking),"该研究团队写道,该团队是在2022年阿姆斯特丹第25届意识科学研究协会年会上通过合作组建的。"目前尚不清楚这些空白代表什么,这突显了围绕思维空白的定义和现象学上的模糊性。"
过去,思维空白仅通过为研究思维漫游(mind wandering)而开发的研究和实验进行研究——思维漫游是一种类似的内部体验,其中我们的思想'像溪流般无缝流动'。研究人员认为,思维空白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涉及感觉更困倦、更迟钝、犯更多错误,应受思维漫游研究启发,但需独立考量。
"我们试图通过解析80篇相关研究文章(包括我们自己的一些研究)来更好地理解思维空白——在这些研究中,当参与者报告他们'什么都没想'时,我们记录了其大脑活动,"比利时列日大学GIGA研究中心作者Athena Demertzi解释道。
他们的研究要点包括:
思维空白频率在个体间差异很大,但平均每人约5%-20%的时间会经历此现象。
定义为"思维空白"的常见体验包括注意力涣散、记忆问题、内心言语停止等。
思维空白往往发生在长时间持续注意任务(如考试)的后期,以及睡眠剥夺或剧烈体育锻炼后,但也是一种典型的清醒状态。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比神经典型人群更频繁出现思维空白。
思维空白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描述的一部分。它还与多种其他临床病症相关,包括中风、癫痫发作、创伤性脑损伤和克莱恩-莱文综合征——该症会导致患者每天睡眠长达20小时。
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技术观察静息态大脑活动的实验表明,在思维空白出现前,大脑的额叶网络、颞叶网络和视觉网络中存在特定的神经特征。
在持续注意任务后的思维空白期间,人们的心率和瞳孔尺寸减小,大脑信号复杂性降低——这种状态通常在无意识人群中观察到。在空白期间,他们观察到感觉处理中断和类似睡眠的慢速脑电波。作者将这种部分大脑区域看似进入睡眠的状态描述为"局部睡眠片段(local sleep episodes)"。
后皮质脑区神经活动的增加也可能导致思维空白,例如高速思考导致认知功能减慢的情况。
当受试者被要求主动"清空思维"时,研究人员观察到额下回、布洛卡区、辅助运动皮层和海马体的活动抑制。
研究人员推测,不同形式思维空白的共同因素可能与觉醒水平的变化有关,导致记忆、语言或注意力等关键认知机制功能障碍。
鉴于思维空白体验差异巨大——无论是在人们的主观体验还是神经活动层面——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框架,将思维空白描述为由觉醒状态(或个体生理"警觉程度"状态)介导的、生理驱动的动态体验群集。正如他们所描述的,这意味着当大脑处于高觉醒或低觉醒状态时,更可能出现思维空白。
"'空白思维'的体验与承载思想的体验同样亲密而直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作者Jennifer Windt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开启讨论,探索思维空白与其他看似相似的体验(如冥想)有何关联,"法国里昂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作者Antoine Lutz补充道。
该团队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思维空白确认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从而助力深化对思维空白的理解。
"我们相信,对思维空白的研究具有深刻见解性、重要性和时效性,"列日大学首席作者Thomas Andrillon表示。"深刻在于它挑战了'清醒状态必然伴随持续思想流'的普遍观念;重要在于思维空白突显了主观体验的个体差异。我们共同强调:持续的体验具有不同层次的意识清晰度和内容丰富度。"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Cell Press.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Thomas Andrillon, Antoine Lutz, Jennifer Windt, Athena Demertzi.Where is my mind? A neurocognitive investigation of mind blanking.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25; DOI:10.1016/j.tics.2025.02.002
2025-08-04
2024-01-23
2024-01-23
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