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在当今时代已无处不在。因此,人与AI的互动正变得更加频繁且复杂,且这一趋势预计将加速发展。为此,科学家们投入了显著努力,试图从信任和陪伴角度更好地理解人机关系。然而,这些人机互动或许也可通过依恋相关的功能与体验来理解——这些理论传统上被用于解释人类的人际纽带。
在一项包含两项试点研究和一项正式研究的创新工作中,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艺术与科学学部的杨帆研究员及大塩安史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运用依恋理论探究了人机关系。他们的研究成果于2025年5月9日发表在期刊《当代心理学》网络版。
杨先生阐释了研究动机:"作为依恋与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我们长期关注人类如何建立情感纽带。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日益强大智能,不仅能提供信息支持,还能带来安全感。这些特征与依恋理论描述的安全关系形成基础高度相似。当人们开始不仅为解决问题或学习,更为情感支持与陪伴而与AI互动时,其与AI的情感联结或安全感体验亟待关注。本研究正是对此可能性的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该团队开发了名为"人机关系体验量表"(EHARS)的新型自陈量表,用于测量针对AI的依恋相关倾向。研究发现部分人会像对待人类那样向AI寻求情感支持与指导:近75%参与者曾向AI寻求建议,约39%将AI视为持续可靠的存在。
该研究区分了人类对AI依恋的两个维度:焦虑与回避。对AI具有高依恋焦虑的个体需要情感确认,并担忧AI回应不足;而对AI的高依恋回避则表现为抗拒亲近,因而倾向于与AI保持情感距离。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当前已与AI建立真实情感依恋。研究表明适用于人际关系的心理框架同样适用于人机互动。该成果可为AI伴侣及心理健康支持工具的伦理设计提供依据:用于孤独干预的聊天机器人或治疗类APP,可针对高依恋焦虑用户提供更具同理心的回应,或为回避倾向用户保持尊重性距离。结果还表明,恋爱类AI应用或护理机器人等模拟情感关系的系统需保持透明度,以防情感过度依赖或操控风险。
此外,开发者或心理学家可利用EHARS量表评估人们与AI的情感互动模式,并据此调整AI交互策略。
杨先生总结道:"随着AI日益融入日常生活,人们不仅会寻求信息,更将向AI系统寻求情感支持。本研究揭示了这些互动背后的心理机制,提供了评估对AI情感倾向的工具。最终,它促进了社会层面对人技联结的理解,有助于引导优先考虑心理健康的设计实践与政策制定。"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Waseda University.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Fan Yang, Atsushi Oshio.Using attachment theory to conceptualize and measure the experiences in human-AI relationships.Current Psychology, 2025; DOI:10.1007/s12144-025-07917-6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