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旅行、露营,甚至只是在公园散步。无论是当下的爱好还是儿时的消遣,许多城市居民都参与过培养其与自然积极关系的活动。但在现代社会中,不同居住区之间接触自然的机会差异却在不断扩大。尽管这一问题尤其影响面临社会经济挑战的群体,但探索地区级社会经济地位、自然与福祉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有限。
神户大学人类环境科学家内山雄太专注于研究城乡生活方式差异如何影响生活质量。其团队在日本两大都市圈(东京-横滨及大阪-神户)调查了3500名居民,通过客观指标(基于自然空间的邻近性与可达性)和主观指标(基于感知的自然关联度)评估其与自然的关系。随后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地位及居住地城市化程度对反馈进行分类,作为阐明福祉与自然关系的第三维度。
发表于《景观与城市规划》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感知的自然关联度越高,其整体福祉水平就越好;这种关联在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城市化地区尤为显著。
为何如此?相关研究指出,自然接触对承受巨大压力的群体维持和改善健康至关重要,这对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居民尤其明显。反之,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居民拥有更多促进健康与整体福祉的资源,使得自然接触的效应相对减弱。
内山阐释了该发现对减少福祉不平等政策的启示:"我们预期,在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区域,保护提升现有自然空间及组织社区活动将对福祉产生积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因素中,童年自然体验尤其能显著预测成年后的福祉水平。"该发现进一步印证了生命早期接触自然与公平获取自然资源的公共健康价值。
未来研究中,对自变量间关系的深入分析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关键因素(如不同社会经济水平区域间迁移),将有助于更清晰揭示自然关联度、社会经济水平与福祉的关系。内山表示:"这些发现与其他地区的同类研究结果一致,因此针对主客观因素的干预措施应适用于类似社会经济背景的其他区域,例如季风亚洲的其他城市。当前作为国际合作项目的一部分,我们正分析知识与认知如何影响曼谷、马尼拉等亚洲主要城市居民及决策者的福祉、韧性与备灾能力。"
本研究由日本学术振兴会(项目号JP23K25067、JP23K25106、JP23K28298、JP23K28295)、环境研究与技术发展基金(项目号1FS-2201)及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CRRP2023-10MY-Uchiyama)资助,并与琉球大学、东京大学及南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Kobe University.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Yuta Uchiyama, Akira Kyan, Masayuki Sato, Atushi Ushimaru, Toshifumi Minamoto, Kazuhiro Harada, Minoru Takakura, Ryo Kohsaka, Mieko Kiyono, Tetsuya Tsurumi, Atsuhiko Uchida, Tatsuya Saga, Kenta Yamamoto.Association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latedness to nature and human well-being: Key factors for residents and possible measures for inequality in Japan’s megacitie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5; 261: 105377 DOI:10.1016/j.landurbplan.2025.105377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