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澳大利亚过去20年的过剩热度因子增加了37%。
报告主要作者、柳叶刀倒计时大洋洲中心主任、麦考瑞大学的Paul Beggs教授表示,这些发现凸显了在澳大利亚长期追踪气候危害和暴露情况的重要性。
Beggs教授指出:"自1970年代以来,危害健康的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已大幅上升。"
该报告从五大领域全面评估了澳大利亚健康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健康危害与影响;适应规划;减缓行动;经济与金融;公众及政治参与。
诉讼案件激增
报告首次统计了健康与气候变化诉讼案件,澳大利亚以全球第二高的气候变化相关案件数量上榜。
Beggs教授表示:"2014至2023年间,澳大利亚有11起气候诉讼案件将健康列为争议焦点。"
"法院详细审查了关于气候变化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具体证据,尤其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报告指出澳大利亚应对气候与健康威胁的关键缺陷包括:志愿消防员数量在短短七年内下降17%,削弱了应对丛林火灾的能力。
化石燃料在澳大利亚能源供应中的持续主导地位也加剧了气候风险。
2021年澳大利亚医疗保健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至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部分原因可能是COVID-19疫情导致的护理模式转变。
积极进展
取得的进步包括:澳大利亚政府完成了首份国家气候风险评估,将健康与社会支持列为十一项优先风险之一。
报告作者之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流行病学与人口健康中心主任Hilary Bambrick教授表示:"过去一年,澳大利亚在理解跨部门风险关联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评估应有助于制定更周密、更协调的规划与应对方案,以应对日益危险的气候变化,更好地保障人类健康与福祉。"
可再生能源目前占澳大利亚电力供应的近40%,大型和小型发电及储能项目均实现增长。
报告另一位作者、麦考瑞大学能源市场转型中心主任Stefan Trueck教授指出:"可再生能源发电持续加速,化石燃料发电不断萎缩,但要确保电力供应可靠性,需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的投资。"
2023年电动汽车销量创下98,436辆的历史新高,占新车总销量的8.47%。
尽管澳大利亚在2023年未遭遇重大气候灾害,但新西兰经历了加布里埃尔飓风及史无前例的洪水。报告另一位作者、奥克兰大学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教授Alistair Woodward表示:"本倒计时报告的优势在于涵盖塔斯曼海峡两岸的观点。"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理环境不同,但都承受着气候变化的压力,彼此可从对方的政策及卫生系统应对措施中汲取经验。"
关键时期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关键期。
澳大利亚健康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大幅增长,2023年发表525篇相关文献,较2022年增长29%。
《MJA-柳叶刀倒计时》报告创立于2017年,是追踪澳大利亚健康与气候变化进展的年度评估。
2024年报告汇集了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美国15个机构的25位专家,在气候科学、公共卫生、能源政策、经济学及环境研究领域开展多学科合作成果。
未来报告中,作者计划引入有关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健康与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评估指标。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Macquarie University. Original written by Fran Molloy.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Paul J Beggs, Alistair J Woodward, Stefan Trueck, Martina K Linnenluecke, Hilary Bambrick, Anthony G Capon, Zerina Lokmic‐Tomkins, Jacqueline Peel, Kathryn Bowen, Ivan C Hanigan, Nicolas Borchers Arriagada, Troy J Cross, Sharon Friel, Donna Green, Maddie Heenan, Ollie Jay, Harry Kennard, Arunima Malik, Celia McMichael, Mark Stevenson, Sotiris Vardoulakis, Aditya Vyas, Marina B Romanello, Maria Walawender, Ying Zhang.The 2024 report of the MJA–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Australia emerging as a hotspot for litigation.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2025; 222 (6): 272 DOI:10.5694/mja2.52616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