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治疗——称为重复经颅磁刺激(TMS)——涉及将电磁线圈置于头皮上,向大脑传递高频磁场。
据估计,约二十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尽管存在抗抑郁药物和认知行为疗法(“谈话疗法”)等治疗手段,但对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无效。
抑郁症的关键特征之一是某些脑区(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活动不足,而其他区域(如眶额皮层(OFC))活动过度。
应用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大脑前上部区域)左侧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已获得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抑郁症。先前研究表明,经过20次疗程后患者症状可显著改善,但由于疗程通常持续20-30天,该疗法并非对所有人理想,尤其对急性病例或存在自杀倾向者。
发表在《Psychological Medicine》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剑桥和中国贵阳的科学家测试了加速版TMS的疗效。该方案仍进行20次治疗,但改为每日四次,连续五天完成。
研究人员还测试了"双重"刺激法,额外在眶额皮层(位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下方)右侧施加磁场。
试验从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招募了75名患者。其抑郁严重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进行评估。
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三组:"双重"组先接受右侧脑区刺激再接受左侧刺激;"单侧"组先在右侧接受伪刺激再在左侧接受真实TMS;对照组则在双侧接受伪刺激。每次治疗总时长为22分钟。
最终治疗后立即评估显示,双重治疗组的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当研究人员分析临床相关反应(即个体评分降低至少50%)时发现:双重治疗组近半数患者(48%)达到此标准,而单侧治疗组不足五分之一(18%),对照组低于二十分之一(4%)。
四周后,双重治疗组和单侧治疗组分别有约十分之六(61%和59%)的参与者呈现临床相关反应,对照组仅略高于五分之一(22%)。
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Valerie Voon教授(负责英国部分研究)表示:"我们的加速方案可在短短五天内完成所有治疗,快速减轻抑郁症状。这意味着该疗法对重度抑郁症患者(包括有自杀倾向者)可能特别有效,也有助于患者更快出院或避免住院治疗。
"疗效更快显现是因为通过同时刺激抑郁相关的两个脑区,我们有效纠正了重要神经通路的失衡状态,使脑区间恢复正常'沟通'。"
该疗法对试验初期眶额皮层与丘脑(大脑中部区域,负责调节意识、睡眠及警觉性等功能)连接性更强的患者效果最佳。眶额皮层对决策至关重要,尤其在奖励选择与惩罚规避中。其在抑郁症中的过度活跃(尤其涉及反奖励或惩罚处理功能)可能解释了患者为何表现出负面预期和反刍思维的偏向。
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舒燕平博士指出:"这种新疗法为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展现了更显著且更快速的改善效果。它代表着疗效提升的重要进步,能使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快速出院,我们期待其为精神健康领域开辟新前景。"
复旦大学崔海伦博士(研究期间为Voon教授实验室博士生)补充道:"难治性抑郁症管理仍是精神健康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难题。这些患者通常对药物及心理治疗等标准疗法无反应,长期处于严重痛苦、功能受损及自杀风险增加状态。
"这种新型TMS疗法在困境中带来了希望。患者常反馈治疗第二天即产生'轻松明朗'的感受。快速改善效果及更高的响应率(可能惠及更广泛的抑郁人群),标志着该领域的重大突破。"
双重治疗组近半数(48%)参与者报告刺激部位局部疼痛,单侧治疗组此比例不足十分之一(9%)。尽管如此,试验中无脱落病例。
对部分患者而言,该治疗可能已足够;但其他患者可能需要"维持治疗"——若症状随时间恶化则需额外日间治疗。由于患者可能恢复参与心理治疗的能力,也可重新实施标准疗法。其他选择包括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一种可居家进行的非侵入性弱电脉冲刺激)。
研究人员现正深入探究眶额皮层的具体靶向区域及其对不同类型抑郁症的适用性。
该研究在英国获得医学研究委员会及国家健康与护理研究所剑桥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支持。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Cambridge. The original text of this story is licensed under a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Hailun Cui, Hui Ding, Lingyan Hu, Yijie Zhao, Yanping Shu, Valerie Voon.A novel dual-site OFC-dlPFC accelerated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depression: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24; 1 DOI:10.1017/S0033291724002289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