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心理学

社交网络建立的友情质量可作为应对孤独感的有效途径

本站发布时间:2025-08-02 19:46:20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许多人怀疑孤独感的增加是由于人际社交接触和社区参与的崩溃,因为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线上而非面对面交流。18至29岁的美国年轻人现在每天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超过五小时,而重度使用社交媒体与抑郁症有关联。

花过多时间在社交网络上似乎是孤独感的关键驱动因素,但发表在《远程信息处理与信息学》期刊上的一篇新论文指出,有意识地利用社交网站进行人际连接和感受陪伴,也能在缓解孤独感中发挥作用。该论文由阿肯色大学新闻学副教授布兰登·布奇隆撰写。

该论文测试了网络友谊质量对特质自尊和孤独感的影响。布奇隆区分了特质自尊(一种更持久稳定的自尊形式)和状态自尊(短暂易变的,例如某人可能因社交媒体帖子获赞而产生的自尊提升)。

布奇隆对1500名参与者进行了网络调查,样本的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和居住地区分布均与美国人口普查比例匹配,并在六周后成功对其中超过半数进行了跟踪随访。受访者需就"我是有价值的人"和"我觉得自己拥有许多优良品质"等陈述,在从"强烈不同意"到"强烈同意"的五点量表上进行回答。

受访者还被问及过去一周是否感到被排斥或与他人隔绝。关于网络友谊质量的问题则询问他们是否在社交网站上与朋友开玩笑,或在使用时是否感受到情谊感。

总体而言,布奇隆发现18-29岁和30-39岁的年轻受访者报告的网络友谊质量远高于50岁以上人群。尽管如此,18-39岁的年轻人也倾向于报告较低的自尊水平和较高的孤独感。但那些在社交网络上感受到与其他用户亲密关系和情谊感的人,即使在六周后自尊水平仍有所提升,这种关联对61岁以下的用户具有显著性。自尊的提升也蔓延至年轻世代孤独感的降低,不过这种间接效应在60多岁和70多岁用户中最终变得不显著。

 

70岁以上人群报告称,当他们在社交网站上与他人变得亲密时,自尊水平反而降低,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将数字友谊视为现实人际连接的替代品而非补充。

"我发现个人社交网络的变化——即感受到与其他社交网络用户的亲密关系和情谊感——能提升自我价值感,这关联到更低水平的感知社会孤立,这种效应甚至能持续一段时间,"布奇隆表示。

"因此尽管人的自我认知在生命中大多保持稳定,"他补充道,"即使远程连接他人并感知情谊感,也能让人自我感觉更好、更少孤独,理论上这关联到更低的自残和自杀风险。"

布奇隆表示他对此课题产生兴趣,是因为美国卫生局局长去年就高自杀率发出警告,并鼓励研究者探索网络化沟通模式连接人群的潜力。

"通过调查直接探究自杀意念和自残行为非常困难,"布奇隆解释道,"这些是社会不期望询问的事情,且没人愿意承认有此类感受。但人们更愿意谈论社交孤立和孤独感。因此本研究通过孤独感视角来切入自杀风险和自杀意念问题。"

最终,布奇隆认为可在高中、大学和成人教育课程中着手,制定最佳实践指南,教导如何安全有效地运用社交应用与多元化的新群体建立连接。

如何最好地培育这些友谊并非本文重点,但在另一项即将发表于《人类行为与新兴技术》期刊的研究中,布奇隆发现加入基于非政治话题的爱好团体和兴趣小组可能有所帮助。

利用共同兴趣在社交网站上破冰,能帮助使用者暂时忽略其他差异。这使个人社交网络得以扩展,并可能促进陪伴感。非政治话题范围广泛,从支持同一支运动队到热衷相同的爱好(如徒步、园艺或观鸟)。基于共同兴趣与人建立连接,可鼓励现实世界的社交互动和更多元化的社交情谊。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Arkansas.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Brandon C. Bouchillon.How to fight loneliness: The importance of networked friendship quality and self-esteem differs with age.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25; 96: 102212 DOI:10.1016/j.tele.2024.102212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