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赫尔辛基大学及HUS赫尔辛基大学医院青少年精神病学研究者近期完成的一项研究,在被转诊接受治疗的青少年中,类精神病性体验普遍存在,但通常被认为相当中性——仅有部分青少年报告这些体验令人恐惧、担忧或有害。研究发现,类精神病性体验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这种关联并非源于单项类精神病性体验与抑郁症状的联系,而是源于更广泛测量偏执和异常思维的综合性因素。除抑郁症状外,偏执思维和异常思维内容还与自毁思维相关。
将类精神病性体验评估纳入诊疗常规
研究结果表明,对所有寻求精神科治疗的青少年都应系统性调查类精神病性体验,同时需评估其引发的恐惧感、担忧度或危害性。尤其当反馈强调怪异思维和过度猜疑时,更需关注情绪状态和自毁思维的评估,因为若无深入询问,这些因素可能被忽略。
"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治疗实践提供了明确建议:类精神病性体验应作为常规流程进行评估,但明确患者的主观感受同样重要。除非进行独立且系统化的问询,否则这些现象无法被察觉,"首席研究员、副教授级讲师Niklas Granö强调。
应向青少年及其家庭明确说明:这些症状十分常见且通常可控。此外,应用认知心理疗法(即使是简短干预)也能帮助青少年理解症状并缓解由此产生的压力。
"芬兰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与治疗资源长期严重不足。如今新建福利服务区启动运营并持续发展,这为改善青少年精神诊疗提供了重要契机——使我们有机会系统性评估那些常被忽视的常见症状,并考量其短期潜在治疗方案,"Granö补充道。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Helsinki.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2025-08-02
2025-08-02
2025-08-02
2025-08-02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