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心理健康护理尚未达到这种程度。
如今,一项新研究表明,通过详细的性格测试结果,可能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方案。
研究发现,这类测试或可识别具有特定性格特征组合的人群——这些组合可能增加或降低其抑郁反复发作风险,或影响日常生活功能水平。
研究人员分析了两项长期研究中2500余名双相障碍患者的数据后指出,某些性格模式(即性格特征的特定组合)可作为疾病预后的预测指标。这些性格模式基于个体内部特征而非群体间差异,因此具有高度个性化特点。
其中,保护性性格模式与风险增强性格模式的比例尤为关键。
这项由密歇根大学Heinz C. Prechter双相情感障碍研究项目团队完成的研究发表于《情感障碍杂志》。
研究负责人、神经心理学家Kelly Ryan博士(UM精神病学系教授)指出,本研究所用性格测试在心理学领域应用广泛。
"这些发现令人振奋,因为我们终于能解释为何有些双相患者更具韧性、恢复更快或抑郁发作更少——这可能与其性格构成相关,"她表示,"该成果有望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识别高风险人群。"
患者也可根据性格测试结果采取行动:通过理解自身经历并与医生合作,调整可能增加长期抑郁风险及影响生活管理的性格特征。
虽然性格特征曾被视为稳定特质,但现有证据表明通过治疗或训练可改变这些特征。
例如,对"开放性"维度得分偏低者(正常范围内具有保护作用),可通过艺术或自然体验等治疗方式引导其寻求新体验。
研究详情
Ryan团队使用了Prechter项目十余年来数百名双相患者的长期追踪数据。
本研究样本为489名完成NEO人格量表修订版(240题)的双相患者,他们还在后续临床评估中每两月/两年完成抑郁程度及生活功能简短问卷。
研究人员根据NEO-PI-R标准流程,将测试结果转化为30种性格模式,随后追踪患者的重性抑郁发作频率及生活功能评分。部分性格模式显示较高抑郁风险及功能损害,另一些则表现保护作用。
不出所料,所有包含高神经质(情绪不稳定和消极思维倾向)的性格模式均增加抑郁风险,而低神经质模式则具保护性。
但其他不涉及神经质的性格模式同样与抑郁发作频率相关。生活功能预测亦呈现类似规律,其中低神经质水平保护作用尤为显著。
研究团队随后在STEP-BD试验2000余名双相患者数据中验证该模型(使用简短版NEO-FFI量表,每季度临床评估)。Prechter组中12种高风险性格模式有2/3在该组得到验证,16种保护性模式中9种效果重现。
Ryan强调,性格模式间的相互作用及保护性与风险性特征的平衡最为关键,临床可借此减少双相患者抑郁发作并提升生活功能。
本研究由Heinz C. Prechter双相研究基金和Richard Tam基金会资助。
除Ryan外,合作者包括Yocum、张宇华、韩培松等学者。所用性格测试由Costa与McCrae共同开发,PAR出版社授权使用。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Michigan Medicine - University of Michigan.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Kelly A. Ryan, Anastasia K. Yocum, Yuhua Zhang, Peisong Han, David F. Marshall, Paul T. Costa, Sarah H. Sperry, Takakuni Suzuki, Melvin G. McInnis, Sebastian Zöllner.Predictive evidence for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y styles on depression and functioning in two bipolar disorder cohorts.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5; 380: 746 DOI:10.1016/j.jad.2025.03.131
2025-08-17
2025-08-17
2025-08-17
2025-08-17
202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