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心理学

最新成像研究发现证据表明,情绪调节并非总是缓解自杀意念的最有效策略

本站发布时间:2025-08-22 17:30:47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高级研究员J. John Mann博士(分子影像与神经病理学部,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以及精神病学系与放射学系,哥伦比亚大学瓦格洛斯内科与外科医师学院)表示:“自2000年以来,美国自杀率已上升约37%。要扭转这一趋势,我们需要理解自杀风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特别是可能影响自杀风险涨落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回顾性报告显示,自杀行为的最直接诱因是压力性生活事件,但研究人员表示,前瞻性地研究压力如何影响急性自杀性的出现非常困难。

共同第一作者Sarah Herzog博士(分子影像与神经病理学部,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以及精神病学系,哥伦比亚大学瓦格洛斯内科与外科医师学院)解释道:“生态瞬时评估使我们能够观察到抑郁症患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压力事件做出反应,例如,自杀念头加剧和情绪恶化。我们的研究更进一步,通过将实验室中的风险生物标志物与抑郁样本对现实世界日常压力源的自然响应联系起来。这种多模态方法有望改善对自杀易感人群的自杀风险预测,并可能帮助有效干预潜在的生命威胁性应激反应。”

一组82名重度抑郁症参与者使用两种创新方法进行了评估。首先,基于功能性MRI(fMRI)的认知重评神经特征(一种情绪调节策略)量化了个人在回忆负面个人记忆时参与情绪调节的程度。其次,研究人员使用了生态瞬时评估(EMA),该方法涉及在自然环境中前瞻性、重复测量参与者的想法和情绪。EMA提供了一个窗口,了解个体如何通过情绪症状和自杀念头的改变来应对日常生活压力源。研究人员随后使用在自传体记忆任务中表达的情绪调节的fMRI神经特征来预测参与者在EMA期间对日常生活压力源的反应。

研究发现,抑郁个体在面对负面个人记忆时自发参与情绪调节神经特征,也会在一周内的日常压力事件中经历更大的自杀念头增长。当参与者被指导使用重评时,他们对压力表现出更具适应性的反应。

《生物精神病学:认知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主编Cameron S. Carter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评论道:“情绪调节的灵活性通常被视为心理健康的标志。然而,在当前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面对意外压力源时反射性地参与情绪调节可能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有效或有益。这些发现利用功能性成像结合即时现实世界评估,对于深化我们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应对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第一作者Noam Schneck博士(分子影像与神经病理学部,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以及精神病学系,哥伦比亚大学瓦格洛斯内科与外科医师学院)指出:“神经解码的使用使我们能够识别先前难以捕捉的心理过程,如自发性情绪调节。在未来的工作中,解码器方法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情绪调节如何自发参与以调节时时刻刻的日常经验,从而以波动的方式影响自杀风险。”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Barbara H. Stanley博士(分子影像与神经病理学部,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以及精神病学系与放射学系,哥伦比亚大学瓦格洛斯内科与外科医师学院)于2023年去世,她在设计这项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认识到她对这项工作的宝贵贡献,Mann博士评论道:“是Stanley博士的想法,我们在完成fMRI负面自传体记忆任务的同一抑郁患者中采用生态瞬时评估。正是这种研究程序的结合导致了这些显著的发现。”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Elsevier.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Sarah Herzog, Noam Schneck, Hanga Galfalvy, Tse Hwei-Choo, Mike Schmidt, Christina A. Michel, M. Elizabeth Sublette, Ainsley Burke, Kevin Ochsner, J. John Mann, Maria A. Oquendo, Barbara H. Stanley.A Neural Signature for Reappraisal as a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Relationship to Stress-Related Suicidal Ideation and Negative Affect in Major Depression.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 2024; DOI:10.1016/j.bpsc.2024.08.011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