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地上生物量对全球碳循环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森林结构属性、群落特征加权平均值和功能多样性等生物因素以及地形和土壤特性等非生物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这种生物量,这些影响因收集的数据的空间尺度而异
在《森林生态与管理》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XTBG)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研究了中国西南部热带季节性雨林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何在两个空间尺度(即20米×20米和50米×50米)上影响地上生物量
研究人员首先发现,在两个空间尺度上,生物因素对地上生物量的相对重要性都大于非生物因素。森林结构是地上生物量变化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这强调了森林结构在森林管理和恢复中的重要性,以改善森林固碳和缓解气候变化
此外,他们发现质量比效应在小空间尺度上对地上生物量的决定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这两个尺度上都没有证据支持生态位互补效应。群落特征加权平均值通过森林结构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当物种采取保守的资源利用策略时,地上生物量更高,并揭示了在大尺度上,功能丰富度和功能均匀度通过对森林结构的负面影响间接降低了地上生物总量
除了森林结构和/或特征介导的间接影响外,地形和土壤性质还对地上生物量有直接影响。地形对地上生物量的贡献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加。凸性通过对土壤性质和森林结构的影响对地上生物量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人员建议,考虑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对森林管理地上生物量影响的规模依赖性非常重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应在合适的地形上进行植树造林和森林恢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碳储量。在较小规模上,森林管理应优先考虑调节生物因素
More information: Tim Simmavong et al, Forest structure predicts aboveground biomass better than community-weighted mean of traits, functional diversity, topography, and soil in a tropical forest across spatial scale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24). DOI: 10.1016/j.foreco.2024.122457Journal information: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Provid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