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人类的身体反应和认知转变在两个方向上相互影响。我们因为哭泣而感到难过,但在感到难过时也会哭泣。那么,我们的灵长类表亲呢?迄今为止,他们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探索
现在,京都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生活在爱知县京都大学人类行为进化起源中心的六只日本猕猴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专注于自我抓挠——一种与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相关的身体反应——及其与悲观判断偏差的关系,悲观判断偏差是指面对模糊信息时预期负面结果的倾向。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生物科学》上
通过向猴子展示一个白色的奖励按钮和一个黑色的非奖励按钮,以及一个灰色的模糊按钮,研究人员能够估计每只猴子的悲观程度。他们还对猴子进行了录像,以确定自我抓挠的时间,分析了自我抓挠和悲观之间的关系
通讯作者Sakumi Iki说:“与负面情绪相关的身体反应可以预测随后的认知悲观情绪,但反之则不然。”
换句话说,猴子在自我抓挠后更有可能立即做出悲观判断——避开灰色按钮,但做出悲观判断并不一定会导致自我抓挠。这与人类形成鲜明对比,有证据表明,悲观的思维方式会导致身体反应。这种影响没有出现在猕猴身上,这表明它们的情绪身体反应可能先于认知变化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首先通过身体反应满足即时需求,然后进行认知信息处理的应对策略可能适用于应对自然栖息地的挑战。因此,这种机制可能早在人类和猕猴分化之前就存在了,这表明了一个进化上保守的系统
Iki补充道:“在人类中,身心之间的关系可能已经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化,这受到我们使用语言和高级内省的影响。”“但如果研究不同的身体反应或认知过程,可能会在猴子身上观察到。”
未来涉及更广泛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动物的研究可能会更多地揭示人类情感的进化起源,并加深我们对身心之间联系的理解
More information: Sakumi Iki et al, Affective bodily responses in monkeys predict subsequent pessimism, but not vice vers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25). DOI: 10.1098/rspb.2024.2549Journal inform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Provided by Kyoto University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