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可能会对亚洲数百万人的主食水稻中的砷含量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到2°C以上,加上二氧化碳(CO2)水平上升,导致水稻中无机砷(iAs)浓度升高,到2050年可能会增加亚洲人口的终身健康风险。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和温度上升对水稻中砷积累的综合影响尚未得到详细研究。这项研究是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同事共同完成的,发表在《柳叶刀行星健康》上
哥伦比亚梅尔曼学院环境健康科学副教授Lewis Ziska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水平的增加可能会显著提高心脏病、糖尿病和其他非癌症健康影响的发病率。”
“由于大米是世界许多地区的主食,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与砷相关的健康问题的全球负担大幅增加。”
Ziska解释说,砷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气候相关的土壤化学变化,有利于砷更容易被吸收到大米中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长期iAs暴露的毒理学影响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包括肺癌、膀胱癌和皮肤癌,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新出现的证据还表明,砷暴露可能与糖尿病、不良妊娠结局、神经发育问题和免疫系统影响有关。”
事实上,“在中国南部、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区摄入大米已经是饮食中砷和癌症风险的重要来源,”Ziska说
通过使用FACE(自由空气CO2富集)方法测量10年来气温上升和二氧化碳对28种水稻品种的影响,并结合先进的建模技术,该团队估计了七个亚洲国家的无机砷剂量和健康风险: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和越南
计算癌症和非癌症结果的健康风险。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粮食资产负债表中报告的2021年各国大米可用性估计值被用作估算大米摄入量的起点。美国环境保护局数据中每公斤体重大米摄入量的标准偏差用于为每个国家创建正态分布
该研究对2050年的预测表明,终生癌症病例急剧增加,尤其是肺癌和膀胱癌。预计中国将出现最多的病例,估计有1340万例癌症与大米砷暴露有关
Ziska指出:“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有几项行动可以帮助减少未来的砷暴露。”“这些措施包括努力进行植物育种以尽量减少砷的吸收,改善稻田的土壤管理,以及更好的加工实践。这些措施,再加上以消费者教育和暴露监测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倡议,可以在减轻气候变化对大米消费的健康影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Ziska说:“我们的研究强调了迫切需要采取行动减少大米中的砷暴露,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继续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情况下。”
More information: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rsenic concentrations in paddy rice and the associated dietary health risks in Asia: an experimental and modelling study,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25).Journal information: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Provided by Columbia University's 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