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峰及其同事最近在《地质学报》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描述了上白垩统嫩江组12颗新恐龙牙齿的发现和鉴定。白垩纪恐龙被确定为属于五个不同的分类群,包括暴龙科、三角龙科、迅猛龙科、鸭嘴龙科和泰坦龙。
除了提供对松辽盆地先前发现的恐龙的见解外,还发现了三种新的恐龙,扩大了这些分类群的古地理范围。
参与研究的古生物学家之一吴文浩博士表示,之所以选择松辽盆地进行研究,是因为可能还有许多恐龙化石尚未被发现。
吴详细阐述:“松辽盆地是东亚最大的晚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一,拥有连续的晚白垩世陆相地层序列。这使其成为研究白垩纪大陆气候变化、古环境演化和相关生物群的特殊地点。
”然而,松辽盆地的恐龙化石记录相对较少。以前记录的恐龙遗骸主要来自下白垩统泉头组(森诺曼阶),在盆地上白垩统地层的化石记录中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相比之下,在蒙古和北美等地区发现了丰富的上白垩统恐龙化石。这表明松辽盆地可能仍有许多恐龙化石未被发现,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构成研究一部分的12个恐龙化石是在一层只有10厘米厚的薄层中发现的。虽然代表孤立的牙齿,但它们只能被识别为分类群,而不是物种。
“在脊椎动物中,由于哺乳动物的牙齿结构复杂,通常可以根据牙齿特征将其识别为属或种水平。相比之下,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牙齿形态相对简单,在同一科中有不同的类群,表现出高度相似的牙齿形态。因此,仅根据牙齿化石将恐龙识别为属和种水平通常是不可行的,”吴博士解释道。
其中四颗牙齿被确定为食肉兽脚类恐龙。其中,有两只属于暴龙科,根据它们独特的牙齿特征组合进行了鉴定,包括它们巨大而坚固的外观和凿状的小齿。
剩下的两颗牙齿被鉴定为龙舌龙亚科和迅猛龙亚科,这是龙舌龙科的一个亚科。
虽然在中国农安发现了龙舌龙,但嫩江北安遗址的牙齿位于东北500多公里处,大大扩大了中国已知的龙舌龙类群范围。
同样,在嫩江组中首次发现了Veloceratorid齿。
大多数牙齿来自食草蜥脚类动物。蜥脚类恐龙的地理分布高度依赖于温度,与兽脚类恐龙相比,它们更喜欢炎热的气候。
在北方大陆,蜥脚类动物主要生活在较温暖的低海拔地区,但在较高海拔地区发现的化石除外。
与超过100000名依赖Phys.org获取日常见解的订阅者一起探索科学、技术和太空的最新进展。注册我们的免费时事通讯,每天或每周获取重要突破、创新和研究的最新进展。
其中三颗蜥脚类恐龙牙齿属于泰坦巨龙。这些牙齿不仅是嫩江组中发现的第一个该分类群,而且是在松辽盆地发现的,松辽盆地位于相对较高的海拔,是坎帕尼亚时期泰坦巨龙出现的最北端。
剩下的五颗牙齿属于各种鸭嘴龙科个体。在鸭嘴龙的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牙齿出现了简化。他们的牙冠变窄了,主牙脊移到了更中心的位置,副牙脊的数量从四个减少到一个或没有。
余和他的同事发现的牙齿都有一个稍微偏离中心的牙槽嵴,只有一两个小的副牙槽嵴。这表明这些牙齿属于非鸭嘴龙类鸭嘴龙。
Hadrosauroids最初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群体,分布在劳拉古陆和冈瓦纳大陆的一些地区。然而,在白垩纪末期,原始鸭嘴龙的数量大幅下降。
松辽盆地以前从未发现过非鸭嘴龙类鸭嘴龙类标本。
然而,这些牙齿的发现深化了我们对坎帕尼亚早期这些恐龙的分布和进化轨迹的理解。p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