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雷塞尔大学三位教授——餐饮管理中心博士教授乔纳森·多伊奇(Jonathan Deutsch)、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教授哈桑·阿亚兹(Hasan Ayaz)博士以及理柏商学院教授拉杰尼什·苏瑞(Rajneesh Suri)博士——联合三位研究生西达尔特·巴特(Siddharth Bhatt)、李正圭(Jeonggyu Lee)和本·富尔顿(Ben Fulton)领导的这项联合研究,致力于探究:若将原本会被浪费的剩余原料制成的食品(称为增值剩余产品,VASP)通过适当营销推广给消费者,是否能成为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可行方案。
"在可行情况下将食物视为食品而非垃圾,这具有经济、环境和文化层面的意义,"多伊奇表示,他此前曾在德雷塞尔食品实验室创制'升级再造'产品。"将剩余食物转化为增值产品可以供养人口、创造就业和创业机会,并降低资源浪费对环境的影响。"
据估计,美国家庭每年共丢弃800亿磅食物。许多原料在制造过程中被废弃,而完全可食用但被认为'丑陋'的农产品则无法进入超市货架。当超过4200万美国人面临食物短缺时,所有这些似乎都构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但核心问题始终存在:消费者会接受用本应丢弃的原料制成的产品吗?人们真的愿意食用——并且付费购买——由酿造废谷物制成的格兰诺拉麦片棒,或因不符合超市标准而废弃的蔬菜制成的调味酱吗?
尽管增值剩余产品的宏观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但其与垃圾的关联性可能使人们不愿消费此类产品。德雷塞尔大学研究人员决定解析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以帮助制定针对这些产品的有效沟通策略。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首次尝试理解消费者对这一新型食品类别——增值剩余食品——的决策过程。他们考察了增值剩余产品的三个产品线索:产品描述、标签标识以及效益(利己或利他)。
在第一项研究中,参与者接触到三种食品类别:
研究人员使用这些类别描述向研究参与者展示了四种不同食品。
参与者认为增值剩余产品比传统食品更有利于环境,但与有机食品相比则稍逊一筹。结果表明,参与者明确将增值食品视为具有独特认知的独立类别,区别于有机和传统食品范畴。
随后,研究人员测试了九个用于品牌化增值剩余产品的标签:升级再造(Upcycled)、回收利用(recycled)、升级优化(upscaled)、重新配比(rescaled)、再加工(reprocessed)、再生利用(reclaimed)、升级处理(up-processed)、分选再造(resorted)、挽救利用(rescued)。观察发现"升级再造"是最受青睐的标签,其次是"再加工"。
在最终测试中,研究人员探究了产品对自身或他人的效益是否影响消费者感受。结果显示,参与者确认消费增值产品将为他人带来比自身更大的收益。
本研究的积极发现对可持续发展倡导者、食品营销人员和学者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探索消费者对增值剩余产品的接受度及潜在偏好,该研究首次尝试实证检验消费者对这一新型食品类别的评估过程。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已着手评估如何有效将增值剩余产品作为新型食品类别呈现给消费者,从而为缓解全球粮食危机贡献力量。
"增值剩余食品作为类别可能被认为更接近有机食品,这为推广此类具有社会效益的新型食品类别提供了可能性。"
不仅如此,销售这些食品还可能带来可观利润。
"根据产品的沟通策略,它们或许还能获得类似有机食品的价格溢价,"苏瑞解释道。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Drexel University.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Siddharth Bhatt, Jeonggyu Lee, Jonathan Deutsch, Hasan Ayaz, Benjamin Fulton, Rajneesh Suri.From food waste to value-added surplus products (VASP): Consumer acceptance of a novel food product category.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2017; DOI:10.1002/cb.1689
2025-08-04
2025-08-04
2025-08-04
202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