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与信息技术系主任Keng Siau教授正在探索利用脑电图(EEG)头戴设备解读人脑活动。他与一位前研究生在去年一月发表于《数据库管理杂志》的论文中,系统比较了脑电图与其他神经生理学工具的优劣。
脑电图通过置于头皮的薄导线金属盘(电极片)追踪记录脑电波模式,将信号传输至计算机生成结果。
"我们正试图深入思维本源,"Siau解释道,"传统问卷调研存在诸多局限。"
他特别指出核心问题在于时间成本与数据准确性。
"我常收到问卷,但哪有时间填写?多数情况只能搁置,"Siau坦言。
他以获取精准调研反馈的普遍难题为例说明。
"很多时候我们想获取CEO的见解,但他们转手交给秘书处理,"Siau指出,"最终填写问卷的是秘书而非CEO,二者的观点必然存在差异。"
Siau同时强调受访者常依据调研方预期来回答问题。
"'这是我的真实想法,但对方要的可能是那个答案。好吧,就按他们想要的给',"他模拟受访者心理,"面对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或许是这样,但转念觉得人们更想听到另一种答案。"
Siau补充道:"通过监测脑部活动获取的数据更难伪造,具有即时性且未经过滤。"
认知神经科学正成为信息系统与营销研究的新兴领域。Siau与前研究助理赵业立(刚获MBA学位,现任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系统评述了该领域应用的神经生理学工具。他们在2016年1月《数据库管理杂志》发表的综述论文《信息系统研究中的认知神经科学》中,详细分析了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及脑磁图(MEG)的优缺点,并指明了认知神经科学的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工具成本与效果呈显著正相关:EEG设备仅能扫描大脑表层,而价值200万至300万美元的功能性磁共振设备可深入获取思维情感数据;相比之下,高品质EEG头戴设备5万美元的成本极具优势。
Siau将这项对比研究称为"新起点"。
"这为传统研究课题提供了全新思考维度,"他表示,"过去依赖问卷收集数据,如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让我们能直接观测脑部活动。"
他强调:"这项技术为信息系统领域的认知研究开启了全新维度。"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written by Greg Katski.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Yeli Zhao, Keng Siau.Cognitive Neuroscie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 2016; 27 (1): 58 DOI:10.4018/JDM.2016010103
2025-08-04
2025-08-04
202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