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越轨行为的一线希望可能在于未参与者的努力," 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凯瑞商学院助理教授、首席研究员 Brian Gunia 表示。
他补充道,在群体越轨行为发生后,非越轨成员提高努力程度的冲动尤为强烈——这些成员与所在组织认同感紧密,因此可能感知到"内部身份威胁"。Gunia 与法国IESEG管理学院合著者 Sun Young Kim 的论文《他人越轨行为的行为益处》近期发表于《群体过程与群际关系》(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网络版。作者指出,既往研究主要考察组织不当行为仅对越轨成员的影响;这篇新论文率先关注了对非越轨成员的影响,特别是研究他们在危机中的努力程度。"不当行为的影响远超越轨者本身," Gunia 强调。
通过对全美约200名参与者开展的三项独立研究,研究者证实了核心理论:非越轨成员目睹越轨行为后会加倍努力。然而研究表明,失败后的额外努力仅见于对组织高度认同的成员;认同感较低的非越轨成员通常不会感知身份威胁,因此较少表现出努力程度提升。
向参与者展示的虚构越轨案例均属中等严重性——即不足以危及群体存续。但所有结果均揭示了群体认同的价值,凸显了群体及其成员此前未被认知的优势:Gunia 指出,非越轨成员提升的努力可为组织创造效益,同时为成员自身提供应对机制及潜在声誉提升。
"整体群体因努力提升而受益,但个体成员及其在组织中的地位也可能改善," 他补充道。
在指出组织越轨行为讽刺性益处的同时,作者迅速强调鼓励不当行为显然不明智。但他们补充:"越轨行为确实不幸地频繁发生,组织领导者需要知晓如何应对。"
研究建议领导者可通过强调越轨者与非越轨者的共性来应对——虽然可能令人不适,但能触发后者对危机的关联感从而促其努力。例如领导者可以说:"我们任何人都可能陷入这个陷阱。"
研究者反对归咎于少数"害群之马",因这种做法会孤立问题且回避组织整体架构与领导责任。
Gunia 与 Kim 指出其研究启示了多个未来研究方向:严重越轨事件会激发更大努力还是导致非越轨成员离开?当组织多数成员涉足不当行为时,是否还有人会加倍努力?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arey Business School.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B. C. Gunia, S. Y. Kim.The behavioral benefits of other peoples deviance.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016; DOI:10.1177/1368430216638532
2025-08-04
2025-08-04
2025-08-04
2025-08-04
202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