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商业与工业

自由空间全向无线充电技术

本站发布时间:2025-08-04 03:00:16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项无线电力传输(WPT)技术,该技术能让移动设备在任何位置、任何方向上充电,即使设备远离电源,其工作原理类似于Wi-Fi提供互联网连接。借助该技术,只要移动用户身处指定充电区域(例如Wi-Power区),设备无需连接充电器即可按需自动获取电能。

由KAIST核能与量子工程系任振(Chun T. Rim)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WPT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WPT系统能同时为多台移动设备充电,并实现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充电自由度——即使设备悬空或距离发射源(发射器)半米远仍可充电。该研究成果发表于2015年6月在线出版的《IEEE电力电子学报》,论文题为"采用交叉偶极Tx(发射器)与Rx(接收器)线圈实现的六自由度移动感应电能传输"。

任教授团队于2015年7月7日在KAIST校园实验室成功演示该技术。他们采用高频磁性材料构建偶极线圈结构,制成尺寸为1平方米的矩形薄型扁平发射器(Tx)系统。该系统可在距离发射器50厘米处,不受设备三轴位置和方向限制(六自由度),同时为30部功率容量1瓦的智能手机或5台功率2.4瓦的笔记本电脑进行无线充电。这意味着设备能在发射器周围三维空间内任意位置获取电能。笔记本的最大电能传输效率达34%。研究人员指出,制备具有六自由度特性的平面Tx与Rx线圈曾是移动应用WPT技术发展的瓶颈。

偶极线圈共振系统(DCRS)

研究团队采用其2014年研发的偶极线圈共振系统(DCRS)进行磁场感应,该系统专为远距离感应电能传输设计。DCRS由两组平行布置的磁偶极线圈(发射与接收)构成,每个线圈均含铁氧体磁芯并连接谐振电容。与传统环形线圈相比,偶极线圈结构更紧凑、尺寸更小。因此交叉偶极结构呈二维特性,而交叉环形线圈结构为三维。DCRS具有显著优势:即使谐振频率在1%范围内变化(Q因子低于100)仍可传输电能。铁氧体磁芯经优化设计使磁芯体积减半,其电能传输能力几乎不受人体或周边金属物体影响,这使DCRS成为紧急情况下无线输电的理想选择。在2014年的测试中,任教授成功实现了5米距离209瓦的无线输电。

更高灵活性与更安全充电

为生成旋转磁场,研究团队将两组偶极线圈从平行排列重构为交叉结构,并将其嵌入Tx平板平台。这使得移动设备能从任意方向获取电能成为可能。

 

尽管无线充电技术已应用于智能手机,但因设备仍需与发射器(充电垫)紧密接触,相较传统有线充电并无显著优势。要实现设备在公共场所等环境自由安全使用,WPT技术必须为用户提供远距离六自由度充电体验。此前所有无线充电技术均受限于短充电距离(通常不足10厘米)及设备需固定位置的充电条件。例如Galaxy S6仅能在固定位置进行单自由度无线充电。自由度代表移动设备在三维空间的活动能力。

此外,DCRS在低磁场环境下运行。基于研究团队开发的磁通屏蔽技术,其磁通量低于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针对公众电磁场(EMF)暴露的安全标准限值(27µT)。

任教授表示:"我们的发射系统对人体安全且兼容其他电子设备。我们已解决阻碍WPT商业化的三大难题:充电距离短、充电方向依赖性强以及Tx/Rx平面线圈结构限制。"

目前,研究团队与KAIST衍生公司TESLAS Inc.正在咖啡馆、办公室等场所开展DCRS试点项目。

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64pMyJioc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The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